对于熟悉手机行业的读者来说,3D Touch并不是什么新玩意。例如早在2015年,苹果就推出了带有3D Touch功能的iPhone 6S,给用户带来不同的交互体验。
从应用上看, 3D Touch为用户提供了一个额外维度的人机交互界面,人们可以在支持3D Touch设备的主屏幕上通过使用不同的压力按压来得到不同的结果。用技术解释,则代表着在智能手机触控屏上除了有x轴和y轴的移动以外,还有一个z轴选项,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
据了解,主流的3D Touch的实现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电容触控+force sensor”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电容触控负责XY量,force负责Z量;第二种模式则全部用force sensor实现的“force sensor only”方案。在这种方案下,通过多颗sensor+算法实现XYZ量的识别。这两种模式各有各的优缺点,如前者用的force sensor数量少,所以成本相对便宜,但适用的场景有限;后者需要成本较高,但理论上可以适应包括金属,厚手套和带水操作等多个场景,这是前者所不能做到的。
毫无疑问,该技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前所有未有的新体验。但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3D Touch早些年在智能手机领域经历了从大热到遇冷的过程。但在从业者持之以恒的潜心打磨以后,伴随着技术的升级和新应用需求的兴起,3D Touch又迎来了一波新的机遇。
从手机到汽车,3D Touch重返台前
有分析师在过去曾经表示,3D Touch之所以并没有一炮而红,与它在应用上没有太多刚需场景有关。诚然,对于一个用户来说,直接用力按压app图标执行操作,与点击打开app再执行操作虽然有差距,但这些秒级的差距也没有那么大。
除此以外,早期3D Touch方案的硬件成本以及其给生产和结构设计带来的新挑战和要求也阻碍了该技术的发展。以当年首次实现3D touch的智能手机苹果iPhone 6S为例。据了解,为了实现该方案,苹果不得不给手机带来一个坚实的背板来承载电容传感阵列。同时,考虑到结构变形可能会让其灵敏度发生明显变化,厂商也许就必须从结构上做更多的投入和思考。更重要的是,3D Touch的投入会带来更高的成本,这就让不少厂商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