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超过2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及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3至5个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到2035年,我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时间过半,行业的发展情况如何?规划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近期,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工作部牵头对《“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中期开展了评估工作,综合各方面意见形成了评估报告。
技术水平稳步向前
评估报告显示,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工作有序推进。
攻克核心技术:
视觉定位、信息感知与导航等一批重大共性技术。
机器人系统开发技术、机器人操作系统技术、机器人模块化与重构技术等实现应用。
仿生感知与认知、电子皮肤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原创性成果。
总体来看,国产机器人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迈进。国产工业机器人的可靠性、一致性、精度等在应用迭代过程中显著提升,部分产品已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如埃夫特、节卡、珞石机器人产品成功通过8万小时平均故障运行时间(MTBF)测试,并获得可靠性认证报告。
各类特种机器人不断涌现,帮助人类征服“星辰大海”。如浙江大学、之江实验室研发团队开发出一种自供电软体机器人,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实现了万米海底深潜和驱动,在南海海平面以下3000多米实现深海航行。
此外,应用深度广度加速拓展,落地场景日趋丰富,多措并举拓展应用深度广度。2023年1月,工信部、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提出深化重点领域“机器人+”应用,按照经济发展需求和社会民生改善需求,聚焦制造业、农业、建筑、能源、商贸物流、医疗健康、养老服务、教育、商业社区服务、安全应急和极限环境应用等重点领域,开展从机器人产品研制、技术创新、场景应用到模式推广的系统推进工作。
机器人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21年,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消费量达27.1万台,占全球总销量的比重超过50%,我国连续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覆盖国民经济60个行业大类、168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322台/万人,位列全球第五。同时,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在疫情防控、仓储物流、教育娱乐、清洁服务、安防巡检、医疗康复等领域实现规模应用,在空间探索、海洋资源勘查开采、极地科考等多个国家重大工程领域实现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