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出重大战略部署。近日召开的2022世界智能制造大会提出要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接下来,中国制造企业要立足实际情况,加快数字化转型助推工厂、价值链和商业模式变革,助力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
前不久,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最新一期“灯塔工厂”名单,在新入选的18家“灯塔工厂”中,有8家来自中国。至此,中国共有50家入选“灯塔工厂”,是世界上拥有“灯塔工厂”最多的国家。这些灯塔工厂,被誉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厂”,具有榜样意义的“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示范者,代表当今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灯塔工厂”在成功转型并实现规模化效益的过程中,为广大制造企业提供了最佳实践示范。
01转型“迷雾”:智能制造面临多重困境
转型升级是目前中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的共同困境,前进一步是迷雾重重,未来不确定的“智能制造”。后退一步是风光不再的“传统制造”。选择保守的观望,还是选择迎头赶上,这是摆在所有制造企业面前的“必答题”。
尤其是这三年来,疫情放大了制造企业在自动化、信息化方面的短板。应对市场变化,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迫在眉睫。然而在转型过程中,不少企业还处在不会转、不能转、不敢转的困境之中。目前我国制造企业推进智能制造仍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问题。
一是概念、技术满天飞,企业一头雾水。近几年来,从工业4.0的热潮开始,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企业上云、工业APP、人工智能、工业大数据、数字工厂、数字化转型、C2B(C2M)等概念接踵而至,对于大多数制造企业而言,可以说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还有,智能制造涉及的技术多如牛毛,比如云计算、边缘计算、工业机器人、机器视觉、立体仓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TSN(时间敏感网络)、深度学习、数字孪生……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技术看起来都很”诱人“,但如何应用,如何取得实效?往往不得而知。很多企业在概念满天飞的环境下迷失了方向,不知该如何下手。
二是转型路径不清晰,尚在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数字转型的意愿强烈,但普遍缺乏清晰的数字战略与转型路线图,不清楚该从哪里入手、最终愿景是什么。还有制造企业普遍存在信息孤岛、自动化孤岛,以及信息系统与自动化系统之间的孤岛。大多数企业也缺乏统一的部门来系统规划和推进智能制造。在实际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企业也仍然是头痛医头,缺乏章法。
三是企业各环节不均衡,收益存在不确定性。有统计数据显示,数字化转型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在产品研发、制造环节的应用,明显低于办公自动化和客户服务等环节。数字化转型在企业内部管理、客户服务、营销销售环节的收益是立竿见影的,而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环节往往需要长期投入,且收益存在不确定性,这让很多中小企业犹豫不决。
四是小微制造企业受限于资金人才等困境。由于自有资金不足、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相关人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国制造业中小企业只能羡慕大企业申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围观大企业开展轰轰烈烈的智能化改造,自己却难以融入智能制造的发展浪潮。相比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的智能化之路面临更大的试错成本和不可控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生存。此外,中国制造业小微企业工业软件普及率较低,并且紧缺既懂管理、又懂智能制造的复合型人才,从外部招聘不易,内部培养又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成本。
穿越智能制造“迷雾”,需要先来搞清楚智能制造是什么。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智能制造的定义:“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该定义代表了中国政府对智能制造的权威认知。一般来说,智能制造的核心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智能系统,就是ERP、MES这类软件和控制系统,包括智能生成采购需求、智能生成生产计划、控制整个生产环节等。第二部分为智能装备,包含智造、智测、智控、智联四大方面。比如工业机器人、3D打印、芯片光刻机、高精度的测量测试设备等。
要知道,智能制造是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制造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数字化和自动化是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两大支柱,自动化系统要实现柔性,必须依赖数字化系统的支撑。各种数字化系统和工业软件就是支撑智能制造最重要的使能技术之一,可以说没有数字化支撑,“智”造可能寸步难行。